《苦瓜和尚画语录·了法章》指出:法无障,障无法。
同样,只了解中国的儒学而未了解日韩的儒学,也难以真正认识中国儒学的特质。在他看来,今之治人者把理与欲完全对立起来,利用长者、尊者的地位,压制下者、卑者的正当要求。
因此,我们今天讲宋明理学,对宋明理学的评价,应该在这样一个比较的视野下来展开。从政治史上讲,从唐代的藩镇割据到北宋开始的中央集权,其变化也很大。从而,要展现理学体系所有逻辑环节的展开、所有实现了的可能性,就需要把整个东亚地区的理学综合地加以考察。但从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学术潮流的演变来看,自中唐开始中国文化出现了三件大事:新禅宗的盛行、新文学的运动和新儒家的兴起,这三个大事代表了宗教的、文学的、思想的新的文化运动的出现,共同推动中国文化从唐代中期开始了一种新的发展。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所以,他们一直是建立在误解误读的基础上来实现对宋明理学的批判的。心学的主要命题是心即理也,用心来贯串人的内心世界、意识、情感,以使理的统摄力量更加周全。生生一词在中国古代典籍尤其是唐代以后的医典中几乎随处可见,其最早见于《周易·系辞》:生生之谓易。
广义上讲,生生之学包括一切生命现象,而狭义的生生之学是指对人的生命维护和保养问题,即养生和治疗的道理和方法、手段和工具等,相当于传统文化中讲的贵生、尊生、摄生、卫生、养生。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指保养、调养、护养。过饱九分毒,吃不饱对脾胃有伤害,每个人做到自足其性即可,不要和别人比。有了使生命更加健康、完美的各种方法,那么就应该探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人对生命的认识,即生生之道。
心理养生指要消除过分的七情六欲。《吕氏春秋》讲道:毕数之务,在乎去害。
最近,艺术养生悄然兴起,艺术养生是以外乐节制内情,如琴、棋、书、画,在我国古代也被养生大家所提倡。做到这些便能达到身心健康的佳境。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元代著名医师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写道: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养生是防病,对治病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养生不能保证不生病,不应过分夸大养生的作用。例如,每个人的胃不一样,就不能够用统一的标准去规定。因此,养生就应该把对疾病的关注转移到对生命的关注。何谓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不仅包括对客观世界的尊重,还要顺应我们的本性。养生即贵生,要热爱生命,但又不能过分,否则就成了厚生。
现代医学能够及时发现疾病,对病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对人的重视。生生之学包括养生与治疗。
即是说若能按照需要而为,贪心就不会产生了,我们自身的很多毛病就可以克服了。非行之难也,终之难也。顺四时、昼夜,要达到阴阳平衡、五行调和,以中和为用。俗话说心乱百病生,心静万病除,我们要崇尚一生淡泊,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养生不是延长生命的时间,而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如《黄帝内经》所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杨樗根据作者2012北京中医药文化建设年人文讲堂首场讲座整理) 进入 楼宇烈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传统文化 生生之学 。如《吕氏春秋》云: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
《庄子》曾引用老子的话论述了卫生之经,即保养生命的法则,养生即卫生(卫护生命)。现代医学对病的关注和对人的忽视,导致了医院人满为患。
哲理养生,反映了人对人生、社会和身心的认识,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提出六然、四看,六然指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处事断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现在人们对养生都非常重视,几乎所有电视台都有养生类节目,但也鱼龙混杂,最关键的问题是人们没有弄清楚养生的概念,没有弄清楚养生与治疗的关系。
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讲到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意为医疗是使生命更加健康、完美的方法。《吕氏春秋》认为:生则谨养,谨养之道,养心为贵。据汉代《淮南子》记载:夫圣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节于己而已。
四看指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怀,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见识。七情六欲是人正常的生理需求,但不能过度。
人与自然界天地万物构成统一的整体,缺失任何一方都将导致不平衡,天地之变化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尊重自己的本性,常常不满足、过分地追求,就会使人产生很多疾病和心理问题。
天地万物,最重要的是生命,因此养生应建立在贵生的基础之上。归结起来为仁,所以仁者寿。
那么,如何养生才能使生命更有意义、生活更有质量呢? 养生最根本的原则是顺应天道。在中国的养生文化里还强调养生莫若知本,养生必先养心。中医认为应在疾病出现之前调养身体,养生应该以摄养为本,治疗为辅。可见养生是使人尽其天年,无疾而终,而不是使人在病痛中苟延残喘地活着。
人是活的、动的生命体,肉体和精神的生命活动都与病痛有直接关系,当我们关注生病的人之后,才能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身体以保持健康。非闻道难也,行之难也。
养生思想在我国是一种文化,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曾说,在世界文化当中,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这是一种二元分离乃至对立的取向,本质与现象、本原与现实因为对立而无法统一。
子夏听说了以后,大不以为然:不从人伦日用入手,怎么能认识天道性命呢?理学家对子夏的话非常推崇,认为圣人之道,更无精粗,从洒扫应对与精义入神,贯通只一理,又说凡物有本末,不可分本末为两段事,洒扫应对是其然,必有所以然。如果认为逻辑就是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那么,就会觉得中国没有逻辑。